一、正取8名 邱○緞、蕭○瑛(團隊) 林○本 陳○宗 李○宏 陳○凡 謝○珍 陳○讚 葫○工坊(團隊) 二、備取2名 備取 1:呂○芬 備取 2:潘○丰 三、說明 (一)審查結果將以書函及E-mail通知,請獲選者注意收件並於時間內回覆開班意願,逾期視同棄權。 (二)聯絡資訊:02-2388-7066分機123 楊小姐
日本年度指標性設計盛會GOOD DESIGN AWARD 2025(日本優良設計獎)頒獎典禮昨(4)日舉行並公布得獎結果,台灣藺草學會(Taiwan Yuan-Li Handiwork Association)以「Next Artisan, a new way to preserve traditional rush weaving art」為題脫穎而出,榮獲「地域構想」類別 BEST100百佳設計獎,並再獲GOOD FOCUS AWARD [NEW BUSINESS DESIGN]優秀焦點獎殊榮,成為同時取得雙重肯定的少數團隊之一,向世界展現臺灣在推動傳統工藝教育制度上的創新高度。 台灣藺草學會為文化部長期輔導對象,今年五月甫獲得首屆文化部「臺灣百大文化基地」肯定,此次得獎計畫係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稱工藝中心)與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以下稱農村水保署)共同主辦、中衛發展中心執行的「臺灣社區工藝產業推廣輔導計畫」培力成果之一,歷經一年多的策略諮詢、專業陪伴、跨域協作與赴日交流,再由3+2 Design Studio三加二設計謝易成總監協力指導及分享國際競賽參賽經驗,最終獲得雙殊榮佳績。 國際設計界肯定「文化 × 創新」的新典範 GOOD DESIGN AWARD(通稱G-Mark)創立於1957年,是日本歷史最悠久且具代表性的綜合性設計獎項,與德國的Red Dot、iF、美國的IDEA並列世界四大設計獎。其宗旨在於表彰能改善人們生活、產業與社會的優良設計,鼓勵設計者以創新思維回應時代課題。今年共有5,225件作品參與角逐,最終僅選出最佳100項作品(BEST 100),自其中再評選出Good Focus Award與Good Design Gold Award。臺灣入選BEST 100僅有5件,而能同時取得Good Focus Award者更是少數,台灣藺草學會以「Next Artisan」計畫重新詮釋傳統工藝的教育模式,不僅深耕在地,更以制度設計回應「文化可持續性」與「社會設計」的全球趨勢,展現臺灣文化創新的新典範,獲得國際肯定。 以教育制度為設計核心,打造文化永續的新典範 獲獎作品「藺編工藝傳承教育系統」並非具體產品,而是一套以「教育制度設計」為核心的文化傳承架構。從課程設計延伸到文化敘事,將材料知識、工藝脈絡與地方風土重新串接,形塑出完整且可循的學習路徑。透過分級化課程編制、教材書寫與文化論述的補強,讓學習者不僅能掌握技藝,更能在各自的生活領域中延伸應用。配合工藝師認證與修業制度、師資媒合與教學循環,建立為可持續推廣的系統,讓傳承不再倚賴個人,而能以制度與社群延續力量。它並非只將學徒培育成工藝的技術承接者,而是讓每位學習者有能力回到自己的生活脈絡中發展創新,有人進入教育現場或投入產品設計、有人深化書寫研究,也有人透過展演與當代轉譯,讓藺草的美感進入全新的語境。 跨域協力與地方扎根,實踐文化的再生力 台灣藺草學會分享,「我們不養一批接班人,我們種一整片文化土壤,讓更多人具備技術力與文化意識,讓工藝不再依附單一傳承者,而是成為群體共創的文化網絡。」至今培育超過50位合格工藝師與400餘位學習者,學員平均年齡40歲,吸引青年持續投入並導入分潤與品牌合作,使工藝師收入提升4倍,這不僅是對苑裡藺草工藝的保存,更是文化與產業再生的實踐。此次成果仰賴長期政策支持與跨域協力,從教材編撰、工藝師認證制度、藺草創作獎、到藺編手作學堂,皆為地方文化注入新生命,讓「從田野出發的設計」成為連結世界的文化語言。 讓工藝走進生活,成為文化永續的力量 工藝中心主任陳殿禮則表示,他多次走訪台灣藺草學會,對「有味道的藺草五感餐宴」印象最深刻。透過視覺、嗅覺、味覺與敘事,讓賓客在飲食之間體驗文化深度,展現「工藝不是展示品,而是生活方式」的實踐。這樣的「藺食筵」不僅是一場融合五感的餐宴,更是一場「活生生的工藝體驗」,展現工藝走入生活的可能性。他進一步說明,工藝中心近年倡議的「活工藝.工藝活」理念,正是希望讓工藝從展示櫃中走出,回到人與日常之間,成為文化永續最具溫度的力量。此次藺草學會以教育制度設計為核心的傳承模式,正呼應此精神,從教學、品牌到生活實踐,讓工藝真正成為推動地方發展與文化永續的行動力。 該計畫延續自文化部工藝中心與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共同推動的「社區工藝產業培力補助計畫」,以「每一個社區都是具有特色的生活博物館」為理念,鼓勵地方以創新方式重新詮釋自身文化價值,並使其於國際設計語彙下獲得新定位。 【關於台灣藺草學會】 台灣藺草學會長年致力藺草工藝文化的保存、研究與創新,推動「臺灣手藺」品牌、「台灣藺草創作獎」、「藺編工藝師認證制度」、「藺編工藝學校」及「蓆物書房」等多項計畫。期望透過教育、設計與地方創生,讓藺草工藝在現代社會中持續生長,成為連結文化、教育與生活美學的重要橋樑。 獲獎資訊 | GOOD DESIGN AWARD 2025 BEST100 + GOOD FOCUS AWARD [NEW BUSINESS DESIGN] 官方網站: https://www.g-mark.org/zh-Hant/gallery/winners/30277
2025臺灣工藝獎為臺灣工藝界年度矚目盛事,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工藝中心)自2023年起推動,旨在獎掖創作並建構工藝人才培育支持系統,以健全臺灣工藝產業的永續生態為核心目標。獎項以「創作獎」為主,表彰卓越之創作物件,並設立「協作獎」作為支持環節,鼓勵長期扶植、推動與陪伴創作者的個人、團體或事件,透過獎項傳遞工藝創新與合作共創的多元價值。本屆共有277件作品報名參賽,經由不同領域專業評審團歷經初決選嚴謹審查,最終選出53件「創作獎」入選作品,及2件「協作獎」獲獎案例。 工藝中心主任陳殿禮指出,本屆「創作獎」延續「自然、循環、永續」之核心精神,鼓勵創作者從材料來源、技術革新、文化意涵至生活實踐等多面向探索當代工藝之價值。「創作獎」分為「工藝美術組」和「工藝設計組」兩組,前者著重藝術語彙與個性化表現,後者則強調理性思維、設計系統性與量產可行性,兩組不同類型的工藝創作將展現當代工藝獨特價值與多元樣貌。 本屆得獎名單中,「工藝美術組」由紅琉璃有限公司作品〈山岳琉韻〉榮獲一等獎,以臺灣名山百岳為創作靈感,運用高溫吹製技法與多層色粉堆疊,搭配捲繞、剪接與平壓等手法,使琉璃在流動與凝結之間呈現山巒浮光掠影之詩性景致。「工藝設計組」一等獎則由謝承達作品〈方圓之間〉獲肯定,作品融合傳統塑革技藝與現代數位製造技術,在探索材質彈性與結構邊界中突破皮革物件既有形象,轉化為兼具文化脈絡與當代表現的革新創作,展現皮革工藝從手感走向設計思維的另一種可能。 「協作獎」則表揚長期投入並支持臺灣工藝產業發展的個人及團體或事件。本屆獲獎團體為五穀文化村「苗栗陶推廣平台與世代傳承實踐」及臺灣STU設計師協會「高雄燕巢.橫山共創基地」,兩團體透過場域經營、人才培育及教育推廣,凝聚在地能量,落實工藝共學共創與永續傳承的核心價值,充分體現「協作獎」之核心精神。 本屆53件創作獎入選作品和2項協作獎成果將於114年12月5日至115年1月期間於新光三越臺北信義A9及新光三越臺南新天地接續展出,頒獎典禮則將於12月3日下午2時在臺灣藝術教育館南海劇場舉行。誠摯邀請民眾前往觀展共同見證當代工藝創作力量,感受工藝在生活脈動中綻放的美與可能。更多訊息請至臺灣工藝獎網站(https://tca.ntcri.gov.tw/)或工藝中心官方臉書(facebook.com/ntcrintcri)查詢。 獎項資訊 2025臺灣工藝獎 入選公告:https://tca.ntcri.gov.tw/news.aspx 展出資訊 首展:2025年12月5日至12月16日11:00-21:30 (12/16為18:00止) 地點:新光三越臺北信義新天地A9 9樓 地址:臺北市信義區松壽路9號 續展:2025年12月24日至2026年1月4日11:00-22:00 地點:新光三越臺南新天地店6樓 地址: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一段658號
本展以「漫、蔓、慢」三部曲為結構主軸,以「漫活SLOHAS」的簡單(Simplicity)、生活型態(Lifestyle)、原創(Originality)、健康(Health)、美學(Aesthetics)以及永續(Sustainability)為核心價值,由「漫」的感官啟動、「蔓」的實踐鋪展、「慢」的共創沉澱,鋪展出工藝如何從個人感知走向群體共創,進而回歸生活節奏的深度反思,對應「理念 → 態度 → 風格」的三階段進程,亦是一場關於工藝未來的行動樂章,構築出一套完整的SLOHAS工藝哲學。 本展不再僅是靜態物件的呈現,而是以展覽為行動平台,整合「策展×倡議×實踐」三大推動方向,擾動觀眾五感體驗,促發思考與行動,描繪臺灣當代工藝在文化傳承、永續實踐與社會參與中的整體樣貌,展現其由傳統技藝邁向生活實踐與文化運動的新風格轉向,強調工藝「漫活SLOHAS」的生活態度,是S到S之間永續無限∞的善藝循環。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漫•蔓•慢-工藝漫活主題展
展覽日期:2025年5月29(四)至2026年3月1日(日)
展覽時間:週二-週日 9:00-17:00
展覽地點:工藝設計館1F、2F、B1
經濟體驗平台專區致力提供臺灣各地工藝學習資源網絡,匯聚原創工藝好物,分享檢測修護知識,帶動工藝體驗經濟,以達工藝文化平權近用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