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環境設施
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
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  服務設施
建築呈現傳統北方中原建築樣貌,內部空間現代主義建築特色,提供臺灣工藝國際交流及青年工藝培育之場域。
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建築外觀正面
舊建築.新風貌~古蹟修復再利用 
這棟仿北京天壇祈年殿的建物由旅法建築師盧毓駿先生設計,於1959年完工,最初使用單位為教育資料館與科學教育館。2003年科學教育館遷出,建物被列為台北市市定古蹟,2008年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正式接管並著手進行修復計畫,透過古蹟活化再利用的,以「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全新姿態呈現,成為一個更親民更具藝文美感的生活場域。
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鋼筋混凝土的仿木椽條
鋼筋混凝土的仿木椽條
屋簷下方長條形構件乃傳統屋頂的「木椽條」,本建築屋頂為鋼筋混凝土構造,下方以木條、水泥砂漿與鋼網共同圍塑出中空仿「木椽條」形式的構造來減輕重量,但經長期遭日曬雨淋導致內部木料受潮腐朽,多處掉落且受蟲蟻侵蝕,造成斷裂現象,今重新依原有工法施作並將原舊有吊筋改為不鏽鋼吊筋施作,以防止因鏽蝕造成椽條掉落之慮。
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仿木鋁窗
仿木鋁窗
原建築師盧毓駿先生在「復興中華文化」使命下設計本館外觀,但內部空間營造又極力強調西方現代觀念,其5至7樓的外側迴廊透過圓弧的木格窗櫺擴展,將植物園及周邊景觀盡收眼底。但因歷年受氣候及自然災害影響使部分木窗受損不堪使用,為保持其窗櫺特色,1至4樓與5、6樓外廊道皆以鋁窗材質設計仿作原窗,內窗採修復方式保留原木材質。
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琉璃瓦
琉璃瓦
本館的屋頂有五處鋪設綠色琉璃瓦,形式各異,最具特色的是7-9樓的重簷攅尖圓屋頂。各處屋頂分別有許多裝飾構件如:正吻、勾頭、滴水、獸首等,皆依循古制而變化。 騎著鳳凰的小像叫仙人,在立面屋簷頂端安置這個「仙人騎鳳」大概還有絕處逢生,逢凶化吉的含義。屋簷上還安有「天馬、海馬」,前者為追風逐日、淩空照地;後者入海入淵、逢凶化吉,是神話中的忠勇之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