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NEWS

最新消息

行政宣導

「全民+1 政府相挺」普發現金宣導

ATM領現▌ATM領現 普發現金11/17起開放ATM領現! 請持提款卡至貼有識別貼紙ATM,輸入身分證號(或居留證號)及健保卡號,即可領取1萬元,詳見官網10000.gov.tw 直接入帳▌直接入帳 (特定族群) 普發現金特定族群11/12直接入帳! 已有例行性領取政府津貼或年金民眾, 如勞保年金、國民年金、老農津貼、身障生活補助等, 免登記,直接匯入現有帳戶,請補摺確認入帳! 上網登記入帳▌上網登記入帳 普發現金11/5起開放線上登記! 請至官網10000.gov.tw輸入 身分證號/居留證號、健保卡號及金融機構帳號, 即完成登記,登記結果官網查詢,並請確認入帳! 郵局領現▌郵局領現 普發現金11/24起開放郵局領現! 請持健保卡到全國郵局臨櫃領取1萬元。 委託他人領取,請帶領取對象健保卡及受託人身分證明文件, 詳見官網10000.gov.tw 領取時間及方式▌領取時間及方式 即日起~115年4月30日都能領 領取方式:直接入帳、登記入帳、ATM領現、郵局領現、造冊發放 認明唯一官網「10000.gov.tw」最安心 【提醒:不要亂點連結,個資不要亂輸入】 領取資格▌符合資格都能領國內現有戶籍國民取得居留許可的無戶籍國民取得永久居留許可的外國人大陸地區、港澳、外國人為我國國民的配偶並取得居留許可政府機關因公派駐國外無戶籍人員及其具我國國籍眷屬115/4/1-4/30國內出生並領有出生證明的新生兒(國民) 防詐騙▌防詐騙 政府不會主動以簡訊或電子郵件通知領錢, 也不會電話要求民眾至ATM轉帳, 請以官方資訊為主,認明官網10000.gov.tw, 如遇可疑電話或訊息,請撥打165反詐騙專線

  • 補助徵選

    「114-115年工藝新趣補助計畫」徵選公告 (申請時間延長至114年11月23日)

    計畫簡介 為鼓勵國內具工藝潛質之設計人才投入臺灣工藝設計創新與技術傳承,提升及發展傳統工藝作品新樣貌,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秉持自民國97起所辦理之工藝新趣計畫初衷,持續建立學院與工藝家之合作模式,補助國內大專院校藝術設計系所學生於畢業製作或專題系列設計時,創作「具工藝特色(工藝材質、元素或技法)」、「符合當代生活型態及趨勢」及「呈現趣味新貌(創意、趣味及新穎性)」之工藝設計作品。 獎補助對象 由國內大專院校(公私立大學、專技院校)之藝術設計相關系所學生組成團隊或由老師召集學生 組團提案申請。每組團隊需包含至少1位設計指導老師、3-5位的學生成員及至少1位與團隊 合作之工藝家,且所有成員須具備中華民國國籍。 年度徵選主題 114-115年聚焦於「永續發展的實踐」及「科技的輔助與延伸」,提案者可擇選其一或融合發展,以量化生產及銷售可能性之產品化工藝品為定位,展現工藝在當代議題中的未來潛力。 注意事項 一、 受理申請期間:即日起至114年11月9日(日)23時59分止。 二、 受理申請方式:採線上申請,申請文件請詳閱簡章內容,資料缺件、逾時或與規定不符者恕不受理;避免系統壅塞,請儘早完成。 三、 申請流程: (一) 連結至「文化部獎補助資訊網」(https://grants.moc.gov.tw)。 (二) 註冊會員後,點選首頁「會員登入」(如曾申請會員請直接登入)。 (三) 線上填表與上傳申請資料: 1. 【第一步驟:填寫申請案件資料】至本補助計畫申請頁面(https://gov.tw/C8X),點選「線上申請」填寫申請案件資料,完成後點選「案件儲存」。 2. 【第二步驟:附檔上傳】,依規定檔案格式上傳申請文件。上傳完畢請點選「案件儲存」。 3. 確認申請內容無誤,點選「確認送出」,即完成線上申請步驟。 四、 本補助計畫已於114年10月9日修正,相關申請規定、補助經費項目及應備文件等請詳閱簡章內容。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設計組 周小姐 電話:(049)233-4141分機276

  • 其他公告

    公告6月5日為「工藝節」

    主  旨:公告6月5日為「工藝節」 依  據: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第5條之28。 公告事項:  一、訂6月5日為「工藝節」。  二、附「工藝節之意義」說明資料。

  • 新聞快遞

    台灣藺草學會藺編傳承榮獲日本優良設計獎 GOOD DESIGN AWARD 2025「BEST100」、GOOD FOCUS AWARD 雙殊榮

    日本年度指標性設計盛會GOOD DESIGN AWARD 2025(日本優良設計獎)頒獎典禮昨(4)日舉行並公布得獎結果,台灣藺草學會(Taiwan Yuan-Li Handiwork Association)以「Next Artisan, a new way to preserve traditional rush weaving art」為題脫穎而出,榮獲「地域構想」類別 BEST100百佳設計獎,並再獲GOOD FOCUS AWARD [NEW BUSINESS DESIGN]優秀焦點獎殊榮,成為同時取得雙重肯定的少數團隊之一,向世界展現臺灣在推動傳統工藝教育制度上的創新高度。 台灣藺草學會為文化部長期輔導對象,今年五月甫獲得首屆文化部「臺灣百大文化基地」肯定,此次得獎計畫係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稱工藝中心)與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以下稱農村水保署)共同主辦、中衛發展中心執行的「臺灣社區工藝產業推廣輔導計畫」培力成果之一,歷經一年多的策略諮詢、專業陪伴、跨域協作與赴日交流,再由3+2 Design Studio三加二設計謝易成總監協力指導及分享國際競賽參賽經驗,最終獲得雙殊榮佳績。 國際設計界肯定「文化 × 創新」的新典範 GOOD DESIGN AWARD(通稱G-Mark)創立於1957年,是日本歷史最悠久且具代表性的綜合性設計獎項,與德國的Red Dot、iF、美國的IDEA並列世界四大設計獎。其宗旨在於表彰能改善人們生活、產業與社會的優良設計,鼓勵設計者以創新思維回應時代課題。今年共有5,225件作品參與角逐,最終僅選出最佳100項作品(BEST 100),自其中再評選出Good Focus Award與Good Design Gold Award。臺灣入選BEST 100僅有5件,而能同時取得Good Focus Award者更是少數,台灣藺草學會以「Next Artisan」計畫重新詮釋傳統工藝的教育模式,不僅深耕在地,更以制度設計回應「文化可持續性」與「社會設計」的全球趨勢,展現臺灣文化創新的新典範,獲得國際肯定。 以教育制度為設計核心,打造文化永續的新典範 獲獎作品「藺編工藝傳承教育系統」並非具體產品,而是一套以「教育制度設計」為核心的文化傳承架構。從課程設計延伸到文化敘事,將材料知識、工藝脈絡與地方風土重新串接,形塑出完整且可循的學習路徑。透過分級化課程編制、教材書寫與文化論述的補強,讓學習者不僅能掌握技藝,更能在各自的生活領域中延伸應用。配合工藝師認證與修業制度、師資媒合與教學循環,建立為可持續推廣的系統,讓傳承不再倚賴個人,而能以制度與社群延續力量。它並非只將學徒培育成工藝的技術承接者,而是讓每位學習者有能力回到自己的生活脈絡中發展創新,有人進入教育現場或投入產品設計、有人深化書寫研究,也有人透過展演與當代轉譯,讓藺草的美感進入全新的語境。 跨域協力與地方扎根,實踐文化的再生力 台灣藺草學會分享,「我們不養一批接班人,我們種一整片文化土壤,讓更多人具備技術力與文化意識,讓工藝不再依附單一傳承者,而是成為群體共創的文化網絡。」至今培育超過50位合格工藝師與400餘位學習者,學員平均年齡40歲,吸引青年持續投入並導入分潤與品牌合作,使工藝師收入提升4倍,這不僅是對苑裡藺草工藝的保存,更是文化與產業再生的實踐。此次成果仰賴長期政策支持與跨域協力,從教材編撰、工藝師認證制度、藺草創作獎、到藺編手作學堂,皆為地方文化注入新生命,讓「從田野出發的設計」成為連結世界的文化語言。 讓工藝走進生活,成為文化永續的力量 工藝中心主任陳殿禮則表示,他多次走訪台灣藺草學會,對「有味道的藺草五感餐宴」印象最深刻。透過視覺、嗅覺、味覺與敘事,讓賓客在飲食之間體驗文化深度,展現「工藝不是展示品,而是生活方式」的實踐。這樣的「藺食筵」不僅是一場融合五感的餐宴,更是一場「活生生的工藝體驗」,展現工藝走入生活的可能性。他進一步說明,工藝中心近年倡議的「活工藝.工藝活」理念,正是希望讓工藝從展示櫃中走出,回到人與日常之間,成為文化永續最具溫度的力量。此次藺草學會以教育制度設計為核心的傳承模式,正呼應此精神,從教學、品牌到生活實踐,讓工藝真正成為推動地方發展與文化永續的行動力。 該計畫延續自文化部工藝中心與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共同推動的「社區工藝產業培力補助計畫」,以「每一個社區都是具有特色的生活博物館」為理念,鼓勵地方以創新方式重新詮釋自身文化價值,並使其於國際設計語彙下獲得新定位。 【關於台灣藺草學會】 台灣藺草學會長年致力藺草工藝文化的保存、研究與創新,推動「臺灣手藺」品牌、「台灣藺草創作獎」、「藺編工藝師認證制度」、「藺編工藝學校」及「蓆物書房」等多項計畫。期望透過教育、設計與地方創生,讓藺草工藝在現代社會中持續生長,成為連結文化、教育與生活美學的重要橋樑。 獲獎資訊 | GOOD DESIGN AWARD 2025 BEST100 + GOOD FOCUS AWARD [NEW BUSINESS DESIGN] 官方網站: https://www.g-mark.org/zh-Hant/gallery/winners/30277

  • 新聞快遞

    「2025臺灣工藝獎」得獎名單揭曉 從創作到協作串聯臺灣工藝永續前行力量

    2025臺灣工藝獎為臺灣工藝界年度矚目盛事,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工藝中心)自2023年起推動,旨在獎掖創作並建構工藝人才培育支持系統,以健全臺灣工藝產業的永續生態為核心目標。獎項以「創作獎」為主,表彰卓越之創作物件,並設立「協作獎」作為支持環節,鼓勵長期扶植、推動與陪伴創作者的個人、團體或事件,透過獎項傳遞工藝創新與合作共創的多元價值。本屆共有277件作品報名參賽,經由不同領域專業評審團歷經初決選嚴謹審查,最終選出53件「創作獎」入選作品,及2件「協作獎」獲獎案例。 工藝中心主任陳殿禮指出,本屆「創作獎」延續「自然、循環、永續」之核心精神,鼓勵創作者從材料來源、技術革新、文化意涵至生活實踐等多面向探索當代工藝之價值。「創作獎」分為「工藝美術組」和「工藝設計組」兩組,前者著重藝術語彙與個性化表現,後者則強調理性思維、設計系統性與量產可行性,兩組不同類型的工藝創作將展現當代工藝獨特價值與多元樣貌。 本屆得獎名單中,「工藝美術組」由紅琉璃有限公司作品〈山岳琉韻〉榮獲一等獎,以臺灣名山百岳為創作靈感,運用高溫吹製技法與多層色粉堆疊,搭配捲繞、剪接與平壓等手法,使琉璃在流動與凝結之間呈現山巒浮光掠影之詩性景致。「工藝設計組」一等獎則由謝承達作品〈方圓之間〉獲肯定,作品融合傳統塑革技藝與現代數位製造技術,在探索材質彈性與結構邊界中突破皮革物件既有形象,轉化為兼具文化脈絡與當代表現的革新創作,展現皮革工藝從手感走向設計思維的另一種可能。 「協作獎」則表揚長期投入並支持臺灣工藝產業發展的個人及團體或事件。本屆獲獎團體為五穀文化村「苗栗陶推廣平台與世代傳承實踐」及臺灣STU設計師協會「高雄燕巢.橫山共創基地」,兩團體透過場域經營、人才培育及教育推廣,凝聚在地能量,落實工藝共學共創與永續傳承的核心價值,充分體現「協作獎」之核心精神。 本屆53件創作獎入選作品和2項協作獎成果將於114年12月5日至115年1月期間於新光三越臺北信義A9及新光三越臺南新天地接續展出,頒獎典禮則將於12月3日下午2時在臺灣藝術教育館南海劇場舉行。誠摯邀請民眾前往觀展共同見證當代工藝創作力量,感受工藝在生活脈動中綻放的美與可能。更多訊息請至臺灣工藝獎網站(https://tca.ntcri.gov.tw/)或工藝中心官方臉書(facebook.com/ntcrintcri)查詢。 獎項資訊 2025臺灣工藝獎 入選公告:https://tca.ntcri.gov.tw/news.aspx 展出資訊 首展:2025年12月5日至12月16日11:00-21:30 (12/16為18:00止) 地點:新光三越臺北信義新天地A9 9樓 地址:臺北市信義區松壽路9號 續展:2025年12月24日至2026年1月4日11:00-22:00 地點:新光三越臺南新天地店6樓 地址: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一段658號

  • 新聞快遞

    以山林的智慧為經線,編織的技藝為緯線 「天才編織家─臺灣原住民的織物與編器」即日起展出

    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工藝中心)主辦的「天才編織家─臺灣原住民的織物與編器」,即日起於工藝中心的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三樓盛大展出。本展聚焦於臺灣原住民豐富深厚的工藝文化中巧手編織的技藝與圖紋,從織物與編器中窺見各族日積月累的生活智慧與藝術美學,以及其中所蘊藏的族群識別與文化傳承意涵;在多元文化並存的今日,當代創作者更加關注原住民美感的獨特與可貴,透過傳統紋樣與技法的轉化、器物形式的再詮釋,或以文字與影像記錄創作軌跡,為臺灣藝術注入新的能量與詮釋角度。 臺灣原住民的生活面向與祖靈息息相連,製作編織物件過程中,自材料的發現與採集、工具的研製到器物與布匹的完成與使用,都蘊藏了他們對於祖靈信仰與規範的虔敬之心。一生都在從事織布工作的印度詩人卡比爾說:「織布,是外在的行為,但同時有某些東西在我內在進行,那是你們看不到的,那是我的靜心。」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表示,這種「以心為本」的創作態度,正契合工藝中心邁入71週年所倡議的「70+1從心開始•心工藝運動」精神,而編織工藝藉由身體的勞動實踐與專注,不僅形塑了生活態度與美感風格,更深化為內在的修養與文化信念。 展覽以「材料」、「工具」、「織品」、「編器」等四大單元先帶領觀者依循工序歷程認識編織工藝的核心價值,並在最後的「演繹」單元中,呈現原民編織藝術的啟發與轉化,不同於當代藝術家取材現成的便利,大多原住民的編織材料至今仍仰賴親手採集或栽植,並自製工具,以「心手合一」的專注精神完成作品,映照出工藝與自然、社會、信仰間緊密交織的關係。這樣的精神正呼應工藝中心推動的「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主軸,強調在地思維融合慢活(SLOW)與樂活(LOHAS)的概念,並涵蓋簡單(Simplicity)、生活型態(Lifestyle)、原創(Originality)、健康(Health)、美學(Aesthetics)及永續(Sustainability)等六大核心價值,由傳統工藝的延續至當代演繹,展現從「簡單」到「永續」的循環善藝,激盪出工藝文化累積所孕育的創意漣漪。 以山林的智慧為經,以編織的技藝為緯,經緯縱橫的實踐輔以對自然的虔敬之心,以及承襲自土地與族群的創作能量,造就了臺灣的天才編織家,也織就一幅持續延展的工藝文化長卷,誠摯邀請您放慢腳步,走入展覽現場,親身感受原住民編織工藝的細膩與深邃,與我們一同編織屬於當代的文化記憶與故事,讓這份來自土地的智慧,持續在你我的生活中延展。更多展覽資訊請至工藝中心官網或官方臉書查詢。 展覽訊息 天才編織家─臺灣原住民的織物與編器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2026年3月22日 展覽時間:每週二至週日09:00-17:00 (週一休館,國定假日除外) 展覽地點: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三樓(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1號)

IMEDIA

多媒體影音

【藍染教師培力工作坊】花絮影片

【與靛藍對話的手作時光】


一群來自全台各地的教師, 透過雙手與靛藍對話,

細細縫、輕輕染,將天然植物的色彩,轉化為課堂裡最美的工藝風景。


藍染教師培力工作坊

從認識藍草、建缸到折縫、槌染、生葉染等技法,

每位老師都親手完成屬於自己的藍染作品,

也為未來的校園種下「工藝 × 教育 × 美學」的種子。


快來看看花絮影片,感受那份專注與喜悅的瞬間吧!

點擊影片,一起沉浸在藍染的魅力中。

NTCRI ONLINE

主題網站

工藝線上展
工藝來自生活,讓我們一起零距離領略工藝的美好
KNOWLEDGE

工藝小百科

更多資訊
金工

金工

相較於金或銀,銅是一種價格較低廉,但硬度高的材料,由於銅在日常生活幾乎無所不在,因此經常被使用在於日常器物、雕塑、家飾等,或於創作造型試驗及初階金工學習使用。銅充滿了樸素溫潤的質地,但打磨後卻又化身高貴華麗的氣質。 而高性展延的銀,煥發亮白色的光澤,使得銀製器物飾品具有高貴優雅的印象。銀的可鍛性,透過鍛敲及摺疊同樣能表現出造型的變化,亦能透過拋光讓作品表面光亮精緻, 閃閃動人的優雅質地,也是銀之所以能成為金工創作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