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選單封面橫幅圖片

暫無選單標題

孕生於在地風土的特有產物-藺草


孕生於在地風土的特有產物-藺草
藺草田的插秧從農曆春節後開始,臺灣稱藺草的植物有三種,依莖的形狀分為三角藺與圓藺兩類。三者皆有水田栽植,為草編作物。其中原生於大安溪下游,屬於三角藺的苑裡藺草,為臺灣特有,因過去主要用以編草蓆,也有蓆草之名。
苑裡藺草一年三收,只需插秧一次,第一期收割後,留著的根頭就會繼續長。第一期「早草」也稱「春草」,第二期「秋草」即所謂的「允仔草」,第三期「三冬草」,又稱「慢草」。其中第二期的「允仔草」,草長且強韌,彈性最佳,品質最好,常用於編製高級草帽草蓆。「早草」其次,常做一些小物,「慢草」質地粗糙,多做綁材。
整體說來,苑裡藺草仍是三種臺灣藺草中,吸溼性最強者,質地最柔軟且富彈性。外表堅韌的它,日曬後,由鮮綠轉成金黃,得一枝草析成數枝,再經又搥又揉的考驗,然後,任由編工使力的又勒又摧的也不斷裂。編織過程中,乾了,硬了,噴噴水,立時又恢復它的柔軟內在,而最迷人之處是那一股散不去的草香。這些都是主要生長於臺灣南部的鹹草難以匹敵的特性。相對來講,也只有靠細膩的手工才能充分展現老天賦予苑裡藺草的生命特質。
日本時代,日人曾將苑裡藺草移植到同緯度的福建地區種植,結果種不出原有草性。藺編作為臺灣百年工藝,從種藺開始展現的,便是一種孕生於在地風土的特有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