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期間:2022/04/30 ~2022/07/17
展覽時間:每周二至周日 09: 00 ~17: 00
策展單位:「德國對外文化關係學院」(Institut für Auslandsbeziehungen,簡稱ifa)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工藝設計館B1 & 1F
「整個世界就是包浩斯」這個綱領性的標題,
源於自包浩斯的校友暨教師符立茲•庫爾(Fritz Kuhr)1928年的一句話;
它指涉了藝術、工藝與技術之間界線的消解,
一如包浩斯的創辦人華特•葛羅培斯所宣告的一樣;
所有的一切都是設計──而現代氛圍的創造,也就造就了現代人。
本展藝術總監 法樂莉•漢茉芭赫(Valérie Hammerbacher)
「整個世界就是包浩斯」
「整個世界就是包浩斯」這場展覽以8個主題篇章來介紹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學校之一--1919年創立於德國威瑪的包浩斯,讓世人得以一窺這所學校在創作與生活上多采多姿與令人驚喜的面貌。包浩斯在1926年搬遷至德劭之後,因為國家社會主義的干預而無法在此地繼續營運下去,於是在1932年遷校至柏林,到了1933年,這所學校就在這裡永遠關閉了。
這場展覽展出的照片、書面作品、模型、文件、影片、文章與物件,將會讓我們發現,在建築、生活用品、繪畫與舞臺藝術,甚至是教育模式等方面符合時代的現代設計,包浩斯的概念與解決之道是多麼地全面且與眾不同。而為人類及環境創造更適切、更美好的生活條件,也一直是包浩斯的目標。
在展覽中的每個主題篇章中,您將可看到--以展品為出發點--精選出來的包浩斯成員生平簡介,他們指引出了生命道路的多元性與共同基準。
而在包浩斯存在的14年歷史中,它也是個不斷自我創新的機構,因為學校的走向乃是由三位校長(即華特•葛羅培斯、漢納斯•麥耶及路德維希•密斯•范•德•羅這三位建築師)、包浩斯的師傅、工坊負責人以及學生在反覆的熱烈討論之下並在爭議中定義下來的。包浩斯不同身分角色的對談討論,以及當時對於包浩斯的批評意見,在展覽中皆以聲音的方式呈現--請您戴上耳機來傾聽。
不只是在包浩斯內部,就連在包浩斯之外,對於它任務與意義的討論一直都很分歧--至今仍是。這個部分則是透過不同人物的引言摘錄,以及大多是來自1945年到今天的報紙文章來呈現;從這裡可以看出大眾對包浩斯的接受度與其意義的轉變。
策展人 波瑞斯.符利德瓦(Boris Friedewald)
自1919年至1933年:以八個篇章分述包浩斯
這個由「德國對外文化關係學院」所規劃的展覽,將焦點放在1919年至1933年包浩斯在威瑪、德劭與柏林三地的內部觀點上,並分成八個篇章來敘述:在「清輕飄搖」這個章節中,我們看到了包浩斯對於研究無重力狀態的起心動念與投入;「實驗」展現了他們對於媒材與空間探討的成果;而「整體藝術」則是觀察了所有藝術的總和,不過也對藝術與科學以及藝術與日常用品做了一番檢視;在「社群團體」這個章節中,重要的歷史物件呈現了包浩斯學校的節慶活動與日常生活;在「新人類」這個章節中,清楚顯示出包浩斯的世界性指標;「藝術、工藝與技術」介紹了包浩斯的工坊與產品,而「根本的教育」說明了包浩斯學說的建立,跨文化的聯繫則是在「邂逅交流」這個章節中有詳細的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