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建築 ● 新風貌
市定古蹟修復再利用
這棟仿北京天壇祈年殿的建物由旅法建築師盧毓駿先生設計,於1959年完工,成為彰顯中華法統以及現代化教育推動的象徵,最初使用單位為教育資料館與科學教育館2003年科學教育館遷出,建物被列為台北市市定古蹟, 2008年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正式接管並著手進行修復計畫,透過古蹟活化再利用的入駐,以「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的全新姿態華麗轉身,成為一個更親民更具藝文美感的生活場域。
屋簷下方長條形構件乃傳統屋頂的「木椽條」,本建築屋頂為鋼筋混凝土(RC)構造,下方以木條、水泥砂漿與鋼網共同圍塑出中空仿「木椽條」形式的構造來減輕重量,但經長期遭日曬雨淋導致內部木料受潮腐朽,多處掉落且受蟲蟻侵蝕,造成斷裂現象,今重新依原有工法施作並將原舊有吊筋改為不鏽鋼吊筋施作,以防止因鏽蝕造成椽條掉落之慮。
原建築師盧毓駿先生在「復興中華文化」使命下設計本館外觀,但內部空間營造又極力強調西方現代觀念,其5-7樓的外側迴廊透過圓弧的木格窗櫺擴展,再配合各層平面上位置的變換,將植物園及周邊景觀盡收眼底。但因歷年受氣候及自然災害影響使部分木窗受損不堪使用,為保持其窗櫺特色,1至4樓與5、6樓外廊道皆以鋁窗材質設計仿作原窗,內窗採修復方式保留原木材質。
本館的屋頂有五處鋪設綠色琉璃瓦,形式各異,最具特色的是7-9樓的重簷攅尖圓屋頂。各處屋頂分別有許多裝飾構件如:正吻、勾頭、滴水、獸首等,皆依循古制而變化。
騎著鳳凰的小像叫仙人,在立面屋簷頂端安置這個「仙人騎鳳」大概還有絕處逢生,逢凶化吉的含義。屋簷上還安有「天馬、海馬」,前者為追風逐日、淩空照地;後者入海入淵、逢凶化吉,是神話中的忠勇之獸。
本館的欄杆依構成材料區分有三種類型:水泥欄杆、鐵欄杆及水泥柱搭配鐵欄杆。其中水泥欄杆主要有兩種樣式,位於五樓平臺周邊、南側入口樓梯、北側增建樓梯的欄杆都為仿清制石鉤欄,樣式與尺度皆依循古制,以混凝土灌鑄成為「仿石雕」構件,尋杖下又做雲拱(清代稱荷葉淨瓶)。本館立面三樓欄杆則作幾何形的鏤空,類似蝴蝶圖案。
彩繪是中國傳統建築語彙,也是用來避免風雨侵蝕木料,兼具實用和美觀的作法。本館外牆多處採用中國古典官式慣用的「旋子彩繪」裝飾:以螺捲紋為主題,青綠色彩為主的稱為「雅五墨」,如在螺捲紋上金色則稱之為「墨線小點金」。另外,綠色的屋簷下以紅色的望板為底,搭配藍色的椽條與冷色系的樑枋彩繪,與下方紅色出挑以及柱子剛好成為對比,四周的屋簷出挑則作紅底藍色雲紋。
館舍廣場西側曾因工程挖掘過程發現史前陶器的破片,為灰黑色粉砂級黏土質封閉地層,下方為橄欖褐色粉砂級黏土層,挖出時呈現水平堆積未見擾動跡象或其他人工遺留。由出土的陶片形態與紋飾推測,屬新石器時代晚期「植物園文化」。懂得製作陶器是人類工藝技術的最重要起點之一,在本館位址上發現史前陶器對本中心而言,具有特殊的時空巧合與傳承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