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天工開物』記載錫在「中國偏出西南郡邑,東北寡生,古書名錫為賀者」。『詩經.大雅』有「孝子不匱,永錫爾類」、「用錫爾祉」,錫祉是賜福的意思,也作「賜與」解。從福祉的賜與延伸到錫器之為用,由此可知,錫工藝在漢族文化當中,除了是一項金屬工藝之外,其亦是漢民族生活文化的一項載體。
在中國工藝發展史上,錫的運用相當久遠,在殷商時期已能熟練調配銅錫合金比例鑄造青銅器物,到明代以後,除廳堂擺設和日常用品外,錫匠更以銘文詩畫入題,用心提升錫器的藝術內涵,頗得文人雅士之愛,和雕竹際遇類似,成為書齋中把玩珍藏的逸品。
錫藝在台灣的興起與傳承已有一百多年以上的歷史,文獻資料記載:「古老麝石模尚存,造型源自銅器,昔時婚嫁必備,宗教禮儀必用,師父悉知錫鉛合成比率,樣式很多,倒模、鏤花錫器最為出色。以中部、嘉南兩縣售出最多。」在清嘉慶年間鹿港、台南一帶,錫舖一度多達七、八十家,師徒亦遍佈全省各地,錫藝產業繁盛勃興,盛極一時,於廟堂與民居皆講究錫器的體面與氣派,是當時社會定義財富的表徵之一。除宗教祭祀功能的禮器價值外亦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與社會信仰和精神生活層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在日據時期因殖民統治文化和皇民化運動對傳統民間宗教活動的壓制,又因為戰爭對錫料的大量需求,並限制物資輸入,而導至錫器的需求性減少,又因工業發展所產生的新材料及產品對生活習慣及居住環境產生的改變,世代審美的品味差異等都對錫藝產業造成不小的衝擊。這項傳統的金屬工藝仍漸走式微。
近年來本土文化在有心人士的奉獻投入與政府資源計劃性的挹注和培植,有效提供了更好的發展環境,讓積聚豐厚的民間文化藝術有得以保存延續的機會,在立足本土,放眼國際的思潮推波下,政府與民間都積極投入傳統工藝的研究、介紹與推廣,但對於錫工藝的歷史發展源流及工法型制等較缺乏完整體系的研究及分析,希望藉由錫藝基礎資料庫建置計畫,開啟台灣錫藝田調資料蒐集、整理、研究及體系化的機制,呈顯錫藝於傳統工藝的定位外,以延續發展的角度去理解錫藝與錫材在活潑多元的當代金工創作表現來呼應工藝與時並進的意義,更能讓喜愛傳統工藝人士認識了解到錫藝之美與發展,讓這門甚具特色的金屬工藝再現溫厚的銀灰光澤。
錫製爐器也是常見錫工藝品項的一類,且依據其造型之不同品類繁多,例如民家供桌上常見的公媽爐、淨爐、斗爐、香爐,以及錫陶複合爐、手爐等皆為爐品項當中的一種。若依據其用途,則可以整理為祭祀用與薰香用兩大類。...
詳全文一般錫工藝的燈品項,依據其光源動力的不同,可以區分為「柑燈」與「油燈」兩類。 油燈,以錫為材所製作的油燈工藝品,可以說是少數日用工藝中的一個品類,目前由於油燈早已失去實用性,故也鮮少有新的錫油燈...
詳全文錫製臺器,與錫燈具同樣,皆是提供空間光源的一種工藝品項,但與柑燈不同,主要是指以蠟燭為光源的臺座為主。雖然目前已有許多燭臺器型已經因為安全與便利之因素,改為小型電燈泡作為光源,但其整體器型上,依然保留...
詳全文錫製盤器。與座相同,主要是祭祀禮器當中,用於撐高供品,向神祉先祖表示敬意的工藝品。典型的盤器形制,由上托盤,器形主體,以及六角形腳座三部分焊合而成。因此不同的造型樣式,只要尺寸相合可以自由組成各種樣式...
詳全文臺灣的錫製瓶器,一般以神案供桌上,用來插花的祭祀禮器居多,一般民間鮮少有用來日常插花後擺設於其他空間的案例。而瓶器與爐、燭臺等同為「花竿五賽」構成之一項。經過調查收集,瓶器可分為圓形花瓶、多角花瓶,以...
詳全文錫製壺器。依據其形制與用途,可以分為茶壺與酒壺兩類。錫製茶壺,可算是錫製品當中少數並非祭祀禮器的項目之一。如前在錫工藝的發展與變遷當中所提,錫製茶壺也可以分為外包錫皮者,或完全以錫材所制作者兩種。
詳全文